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剪報]受刑人健保費 下月起全民埋單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張嘉芳/台北報導】
明年元旦二代健保上路,受刑人將納入健保,預計有六萬零五百五十九名受刑人受惠,
包括因貪汙弊案坐牢的前總統陳水扁,扣除自付額的醫療費用都要由政府支付,也就是
由全民埋單。 受刑人的健保費由法務部全額繳納,每年要編列預算達十二億元,較現在
受刑人在監獄就醫全年僅需三億元的醫療支出,高出四倍之多。法務部為了沈重的財務
負擔,頭痛不已。 陳水扁今年九月因重度憂鬱症送進台北榮總治療,監所派員戒護和支
援警察的相關費用,這三個月至少八十五萬元,由法務部支付;約百萬元的醫療費用,
應該由扁家自行埋單。但從明年一月一日起,阿扁大部分醫療費用都要由政府支付。
圖/聯合報提供
舉例來說,扁住單人房,病房費每天五千多元,明年健保給付四人房的住院費用,扁僅
需付四千元的差額。扁接受胸部X光檢查及攝護腺超音波檢查,目前需自費一萬多元,
明年二代健保上路,若是必要的檢查,所有費用可由健保局給付。 不過,如果是臨床診
斷少用的醫療檢查,如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檢查,或非必要的高階健康檢查,如腦部正
子掃描等;若經健保專業審查,為非必要的檢查項目時,健保局將不給付,扁需全額自
費約三萬多元。 有官員埋怨,受刑人只要關進監所,就由政府為他們繳納健保費;善
老百姓卻要自己繳,繳不出來還會被停保。受刑人有吃有住還有健保,「難怪台南殺童
案凶嫌想吃牢飯」,由全民負擔作姦犯科者的健保費,實在不合理。

※延伸閱讀》 ‧二代健保議題面面觀 【2012/12/27 聯合報】

受刑人自負額、掛號費 協調打折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影片]外國人收容所參訪與替代收容


12/23國際移工日剛過,
但是你知道有很多移工及外國人都因為台灣的移工政策等結構因素,
而被關進外國人收容所嗎?

台權會今年與其他關注此議題的團體及志工朋友參訪了台灣本島的外國人收容所,
並翻譯了國外的替代收容手冊,而做成了這支短片,希望大家一起來關心這個議題。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創作不過是件沒什麼大不了而重要的事情:〔置人〕林文蔚文件展

本文原載於破報
文/陳惠敏(台灣監所改革聯盟成員、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
        和林文蔚的第一次接觸起自他在FB丟了個訊息給我,邀我去宜蘭看他的展。這個名為「囚」的展覽早從報端知曉,雖有興致但也未認真考慮是否前行。既然來了約,自然是一口答應了。由於文蔚是從FB發來的邀約,尚未謀面前就已從電腦螢幕裡略略瀏覽過他那很有個性的樣子和穿越螢幕打入瞳孔在視網膜底成像的畫作。當時最強烈的印象是——好個這麼喜歡穿紅衣的人啊。
       坦白說,還沒去之前,之所以會對文蔚(和他的作品)感到興趣,是來自於自己長期在監所的田野經驗及其後如何以監所改革作為社會運動的掛念,文蔚第一線監獄管理員(文蔚肯定會抗議說要正名之啊)經驗還混種藝術創作者,實在是太特殊難得了。長期以閱讀與寫作,最多就是還添了些音樂來填充生活的我,無敘事非脈絡的符號很難進入,對於圖像視覺的接收只能以鈍到底來說了,就連看漫畫都是先看字才哈哈大笑,和美感經驗實在搆不上任何干係。
        9月12日,一個隔天早上就要開學的週三晚上,我從台北開車到宜蘭賣捌所,第一次見到文蔚和他的作品。文蔚強烈的個人形象親眼所見,更甚於螢幕傳達。或許是他的敢言直言和懇切細膩的觀察與述說,實在都不像我們一般印象裡的獄所戒護人員。沒錯,就是「不像」,太非典型了。
        受限於入所無法攜帶任何有紀錄能力的設備,文蔚自兩年多前首度在看見詹龍欄的身影開始隨手拿出紙筆畫下當時的感覺起,開始源源不絕的創作,只要一有感覺,就把隨身4乘6大小的紙張拿出來,迅速畫下。正由於作品的規格不大,恰如一張沖洗出來的相片大小,在看展時,站遠點看,有強烈的意象直襲而來,必須要非常近距離地觀看,才驚覺相紙般大小的創作中充滿著細節。這些作品的創作者竟成了未曾交談、非常陌生的獨立分子,即使前幾分鐘我還與他在交談著。作品中呈現了另外一個林文蔚——充滿創作欲望、有話想說、勤於創作的林文蔚。他擁有很多張臉。

這張臉的林文蔚,透過他的創作,不用開口說話就已經在進行交流,開始討論在藝術學院展覽的可能性時,有組強烈對比的意象不斷浮現:一方是不斷醞釀等待發生的創作理念與靈感才要著手進行的作者堅持;一方是隨手就畫、無須預備身心靈的完備狀態即隨時發生的創作欲望。這兩方,如果強碰在一塊,能帶給對方什麼呢?或改造自己些什麼呢?集體創作是可能的嗎?林文蔚因著工作與社會身份,有了難得的創作場域及對象,剝除了這些,他就是個所剩無幾的創作者嗎?究竟我們要如何看待林文蔚和他的作品呢?倘若隱匿掉這些作品的創作者「獨特」身分,我們該如何閱讀/感應這些作品呢?
        從「囚」開始轉換成「置人」,是把人放進去,「置」的牢房形象,上下的舍房鐵條框,被放進去的是誰?而對林文蔚來說,或許,創作不過是件沒什麼大不了而重要的事情。



林文蔚
因為走投無路,陰錯陽差地在1999年的愚人節當天開始了獄卒生涯,沒有學過畫畫,愛隨手塗鴉,自覺不畫會死,於2010年8月12開始塗鴉日記,至今欲罷不能……

【展覽】置人@北藝大2012/12/08-12/28


2012 12/08-12/28 (Mon.-Sun., 08:30-22:0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玻璃屋
(若週末遇美術系館大門未開,可繞至系館後方自木雕教室後門進入系館到達玻璃屋展場。)

策劃人:陳惠敏 黃建宏 黃孫權 賴俊泓 魏榮達
⋯⋯
開幕 12/08 pm03:00 /林文蔚 陳惠敏 黃建宏 黃孫權

座談
第一場:「囚者之身 自由之聲」
12/10(一) pm02:00 F215教室 / 林文蔚 柯柏榮 黑金城
第二場:「原初的創作」
12/14(五) am10:30 F215教室 / 林文蔚 美術系、美術創作碩士班、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美術系博士班師
第三場:「身-體 政-治」
12/26(三) pm02:00 F309教室 / 紀大偉 陳克倫 楊凱麟

展覽說明:

林文蔚之繪畫文件,是將獄內人與人之間的風景,成為畫作的題材。
獄所內有兩種角色:一是收容人,一是工作人員,繪者在記錄自己也記錄他人的同時,思索著「同樣是人」的議題。
當人被剝奪自由的同時,何以維持最基本的人權?在收容人與管理人員比例極度失調的現況下,處於「獄所官僚體系」最底層與收容人之間的獄吏,又要如何在國家 / 體制中夾縫自處?當社會洋溢著一片司法改革的聲浪,積極探討司法官是否適任、訴訟程序是否符合正義等相關議題的同時,其實還隱藏著許多尚未被揭露的灰色地帶。回到創作:獄所管理員作為創作者:他的理念又是什麼?

這次透過台灣監所改革聯盟陳惠敏老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副教授黃建宏老師,將這一系列創作與身體、權力、社會議題、官僚 / 體制 / 階級..等具觀念思辨之討論引入藝術學院,使師生對「置」身為創作者的原初以及對他/它者的觀看作提問:如何發展 / 意識感知的分配進而啓動「人」的能動性。
本次展出的作品,記錄有:收容人的罪與罰、收容人之間的互助或角力、收容人與家屬間的淚與思念、收容人與工作人員之間的互動或衝突、工作人員的苦悶與掙扎、工作人員之間的權力(利)關係...每幅畫作更有無法分割的文字,紀錄一般人難以接觸的獄內實像。這些畫作,除了是林文蔚十多年來獄所生涯的體現,更隱含了對人權深刻的省思。




創作者 - 林文蔚
因為走投無路,陰錯陽差地在1999年的愚人節當天開始了獄卒生涯,沒有學過畫畫,愛隨手塗鴉,自覺不畫會死,於2010年8月12開始塗鴉日記,至今欲罷不能...


與談人簡介(按姓名筆劃排列):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關注議題包括女性主義、酷兒文學、後現代主義、電腦網路文學、科幻小說等,並且在大學時期開始翻譯卡爾維諾的作品。1995年的代表作〈膜〉透過科幻形式,穿插電影、戲劇、社會學、文學、哲學理論,成為台灣酷兒文學的重要文本,並與邱妙津、陳雪、洪凌等人被歸類為「酷兒作家」。其小說被譯入英文、日文、瑞典文,曾被日本媒體譽為「酷兒SF小說的旗手」。

柯柏榮
目前為首都詩報的總編輯、台語教育報的執行編輯。年少輕狂時曾入獄16年,在監獄中學習台語詩文創作,有多次得獎紀錄。目前為止出版了《娘仔豆的春天》、《赤崁樓的情批》、《內籬仔的火金姑》等台文詩集。

陳惠敏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台灣監所改革聯盟成員。曾任女子監獄寫作班教師。2003年起任《文化研究》(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執行編輯,現任文化研究學會第七屆(2011-2013)秘書長。研究主題為文化研究及文化社會學、毒品與癮文化研究、排斥社會及全控機構研究、身體研究、精神疾病的自我與社會建構研究及都市民族誌等。研究興趣環繞著幾個主軸進行:一、邊界研究(boundary studies),關切有關劃界與界限轉移的社會背景、軌跡,文化作用與政治效果,特別是在不正常的人與不正常舉止的界定上。二、關切民族誌研究取向的基進可能、研究者/被研究者與內部批判與反省。尤其是在興起的「研究倫理」的政治意義上。三、企圖在博士論文之後繼續發展理解東亞社群的互感基礎與歧異區辨,尤其在感官與文化銘刻的思考。

黃建宏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影像、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見於《電影欣賞》、《今藝術》、《當代藝術與投資》。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吉爾·德勒茲、尚·布希亞與賈克·洪席耶等
人著作的翻譯。

黃孫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兼任教師,破週報總編輯。

陳克倫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專事研究台灣小劇場、表演理論、文化理論、文學理論、當代政治思想、美學理論等。合譯有《歧義:政治與哲學》,並擔任《文化研究月報》「路邊攤」專欄編輯。

楊凱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教授,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化」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專任教授。主要研究法國當代哲學,特別是德勒茲與傅柯。譯有《德勒茲論傅柯》、《消失的美學》..等。

黑金城
台灣黑道份子,曾任竹聯幫文武堂堂主,有「北盜」、「帥盜」、「盜帥」之稱,與人稱「南偷」的辛逸民等人曾結合強盜集團,以專門竊取保險櫃聞名於1970年代,擅長開啟號碼鎖,常以銀樓、鐘錶行為犯案對象。在獄中閱遍各類中國歷史文本,且擅長漫畫,並在近期整理出版《牢騷》一書。


林文蔚作品文件資料(含文字說明)
(可用智慧手機掃瞄DM/海報QRcode,或點選下方連結)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02046275735810064619/albums/5504904024045866769?banner=pwa

展覽聯絡人:
賴俊泓 0986262847
魏榮達 0987071125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剪報]死囚嘆監獄黑暗 矯正署推改革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律師今天表示,曾有死刑犯感歎監所是一生待過最黑暗的地方。法務部則說,監所超收問題嚴重,當前挑戰是人力及經費不足。
立法院下午舉行「監所人權與羈押法修正案」公聽會,由立委尤美女主辦。

與會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律師高榮志說,曾接獲一名死刑犯申訴說「監所是我這輩子待過最黑暗的地方」,他們綜合監所收容人陳情內容大致分為超收、通信接見、醫療、教化等問題,矯正機關應該著手改善。

法務部常務次長陳明堂表示,截至民國101年10月底,矯正機關超收比率約為21%,超收問題較嚴重者包括台北監獄等,多位於北部及西部。

陳明堂表示,由於監所機關一向被視為鄰避設施,新增建計畫常遭民眾反對,且目前矯正機關數量已達飽和,難以推動相關新建計畫,加上政府財政緊縮,法務部公務預算經費與戒護人力不足,成為當前最大困境。

為解決超收問題,陳明堂說,近來除加強檢察及司法系統「前門政策」以緩起訴、易科罰金等措施,及矯正系統「後門政策」的假釋制度、機動性調整移監等。矯正署並研擬提出改善監所設施十年計畫,盼解決超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