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評論】不要懲罰孩子:監獄中的父母,和他們的子女


(圖: 丹麥哥本哈根一景)

(本文載於PNN 2013 5/21)
文 / 方潔
17歲的瑪婁[1]每次來到監獄拜訪父親時,都懷著複雜的思緒。她氣憤父親竟愚蠢的去犯罪,也想念他,為了父親不能時時陪在她身邊而感到寂寞、難過。她和父親之間分享許多祕密,例如正在進行的戀愛。對瑪婁而言,父親是其他任何親友無法取代的。

瑪莉[2]每週都會和母親一起到監獄中拜訪父親。經過和藹獄警的安全檢查後,她們會在明亮舒適,還準備了童書,氣氛宛如在家庭之中會客室中和父親見面。瑪莉每次都會帶著一個禮拜份量的塗鴉給父親看。

瑪莉只有5歲,但她已經可以感受到監獄的氣氛,她不喜歡到那裏看父親。

安東[3]是個12歲的男孩,他的父親在開放式監獄服刑。他擔心父親在那裏是否和獄警及其他受刑人相處得好,可是父親很少打電話或寫信給他。

13歲的哈龍[4]已經到了看到父母擁抱會尷尬的年齡。每次到監獄裡見父親時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的他,準備了許多照片在手機裡想給父親看,但因為安全問題被禁止。
會面結束時,他用力的擁抱父親,對父親說:「請別再進監獄了。」

這是丹麥矯正署和兒童福利團體合作所拍攝的四支短片,描繪出不同年齡的孩子到監獄裡拜訪親屬的心情。

當國家對犯罪人發動刑法權時,犯罪人的家屬無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犯罪人的未成年子女受到的衝擊尤其劇烈。受刑人子女因為其父母入監服刑所受到的影響除了包括與父母強行分離的心靈創傷、因親屬是犯罪人而受到的歧視和霸凌。

為了協助受刑人子女,降低因為監禁的必要之惡而造成的負面作用,歐洲各國在政府和非官方團體各有不同的協助。例如英國的「在高牆內」網站專門提供受刑人親屬和子女,當家庭成員入監服刑時,如何應對和處理的實用資訊,諸如成年人如何告知孩子家人到監獄中服刑的事實;當孩子到監獄拜訪親人時,會遇到何種檢查;不同年齡的孩子到監獄時,各會產生何種心境變化等等。英國也有數個非政府組織提供受刑人親屬協助。

也許和一般人直覺相反,無論是年齡多麼小的孩子,明白請楚的告訴孩子們父母犯了錯,並且在監獄中服刑,才是最保障孩童權利的方式。這並不僅是因為孩子有權力明白真相,也是為了鼓勵孩子主動向外界尋求援助。

高牆內的床邊故事:英國「說故事爸爸」計畫
除了實質的諮詢外,歐洲各國的政府和民間組織還有各種多元的計畫維繫受刑人和其子女的關係。英國的「說故事爸爸(Storybook Dads)」計畫[5]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志工訓練受刑人講故事的技巧,並由受刑人自行選擇童書來朗讀,經由剪接和音效編輯後完成床邊故事的CD,寄給受刑人的孩子們。受刑人並可自費錄製影片版本。
只要受刑人有參與計畫的意願,「說故事爸爸(Storybook Dads)」計畫的志工會盡可能幫助受刑人達成。
這個別出心裁的受刑人爸爸說床邊故事計畫逐漸為歐洲各國,以及美國、加拿大、澳洲採用,瑞典和挪威更由官方推動。
讓受刑人為孩子錄製床邊故事,就像是重建受刑人在家庭的父親地位。有很多孩子因為這個計畫,到監獄與爸爸會面時多了共通話題,更有許多受刑人爸爸自孩子出生前便已在監獄服刑,孩子因為這個計畫終於對爸爸有了想像。
對這些孩子而言,爸爸是英雄也是魔法師,只要播放CD或DVD,就可以隨時見到他。

曾有一個受刑人爸爸不識字,受志工的協助,由志工先朗讀一句,他再跟著複誦故事,之後經由剪接並加上音效。
聽到成果後,那名受刑人爸爸說這是他能給女兒們最好的禮物。

他的故事CD經過精細的剪接,但編輯特別留下了最後受刑人給孩子們的訊息:這位受刑人爸爸結巴結束故事,和孩子們道晚安,希望她們有個美夢。最後語帶哽咽的告訴孩子們,他們很快就會見面。


監獄的父女共舞: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Richmond)市立監獄[6]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首府里奇蒙的市立監獄,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受刑人爸爸和女兒的舞會。當天,受刑人脫下手銬,換上正式的西裝,與精心打扮的女兒一同享用豐盛晚宴,然後共舞、談天。
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五年的舞會,其靈感來自 “Camp Diva”,一個協助非裔女性健全成長的 NGO 組織內的女孩們想要和父親加深對話,相互理解的願望。起初,女孩們想要藉著邀請父親參與她們最喜歡的活動:跳舞,來促成彼此的互動。其中一名參與討論的女孩坦白的說出自己的爸爸因為入監服刑,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參加活動時,女孩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將舞會辦在監獄裡。
里奇蒙監獄的典獄長同意了這個計畫,因為他明白,當父親和孩子情感相通,他們就減少了重返犯罪的可能。和孩子維繫關係的父母的再犯率,比沒有的這樣情感連結的更生人父母低了六倍。
這個計畫開啟了監獄內的受刑人和兒女對話的機會,讓彼此的情感連繫不因距離而消失。也讓受刑人反思,自己能帶給女兒何種榜樣。
監禁是為了社會安全和矯正犯人而設,然而也會有無法避免的負面作用。即使關押受刑人有懲罰和教化的目的,也不應該連累到無辜的受刑人子女。保障了受刑人子女和父母交往的權利,也能讓受刑人未來能更穩定重返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